左手 Web3、右手 AI 才是真正的 Web3.0

robot
摘要生成中

這兩年最熱的技術話題,一個是AI,一個是Web3。

AI的爆發是看得見的,ChatGPT之後,從模型到產品、從內容生成到自主Agent,整個節奏從“人教AI做事”,開始轉向“AI自己找事做”。而Web3在熱度退潮之後,仍然保留了穩定幣支付、鏈上清算、RWA結構這些基礎模塊的構建熱度。

表面看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領域,一個在講智能,一個在講去中心化。但越來越多創業者和技術社區開始意識到,這兩個系統可能正在彼此靠近,甚至相互需要。

問題是,它們真的需要彼此嗎?還是只是兩個熱詞試圖找個故事講下去?

如果你換個結構性的視角看,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了——AI是第一次真正可能使用Web3系統的行爲體,而Web3也終於找到了它最匹配的服務對象。

爲什麼AI需要Web3?

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 AI 給 Web3 帶來的,不只是「新場景」,而是「老問題的新解法」。

Web3 這些年一直想做「無需信任的協作系統」——讓陌生人之間、機構之間可以自動結算、自動履約,不靠平台撮合,也不需要繁瑣的中介和清算流程。但問題是,一直沒有一個真正「剛需使用」這套系統的對象。

人類用戶對使用體驗的要求太高:錢包難用、Gas 費太貴、交易太慢、KYC 復雜,再加上監管風險、資金安全這些問題,很難有哪個普通用戶願意每天在鏈上完成任務和結算。結果是,很多 Web3 項目做完協議之後,發現沒人用,空轉。

而 AI 不一樣。AI 不需要用戶體驗,它也不關心金融牌照、身分審核,它只關心一件事:任務能不能完成、結果能不能收錢。

這就讓 AI 成了 Web3 最合適的協作對象——不是因爲它「更聰明」,而是它天然適應 Web3 的那套「結構化、可編程、去信任」的系統。

舉幾個具體問題,你就知道 AI 爲什麼更適合用 Web3:

  • 多個 AI 同時參與一個任務,怎麼確認誰做得更好、怎麼分報酬?Web3 可以通過鏈上記錄和投票機制解決;
  • AI 之間互不認識、沒有信用背書,怎麼建立交易?Web3 的可驗證身分系統能支撐這一點;
  • 任務完成後立即結算、無需等待人工確認,傳統銀行體系做不到,但 Web3 用穩定幣和智能合約可以完成;
  • 任務數據、執行過程、結算憑證都需要完整記錄,Web3 鏈上存證機制天然具備這個能力。

換句話說,AI 的行爲邏輯和協作路徑,剛好反過來倒逼 Web3 把「系統閉環」真正做出來。Web3 原本的很多概念,比如「開放金融」、「智能協作」、「無需許可的基礎設施」,過去在人身上始終跑不通,現在第一次在 AI 身上找到了結構閉環的可能性。

甚至可以說,Web3 在 AI 身上才終於等來了那個「不講體驗,只講結構」的真實用戶。這不是進化,而是回到原教旨。

寫在最後:Web3.0 的那個「0」,可能是 AI

我們過去常把「Web3.0」當成一個願景,意味着「未來的互聯網是什麼樣」,但很少有人認真去問:這個「.0」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什麼新的變量,能讓整個體系產生質變?

現在或許可以試着回答:Web3.0,不是 Web3 + NFT,不是 Web3 + DAO,更不是 Web3 + 某個 VC 熱捧的協議,而是 Web3 + AI。不是爲了迎合市場,而是因爲兩者在結構邏輯上真正形成了互補。

AI 成了一個行爲體,一個不需要公司註冊、不需要開戶認證、不需要解釋身分的行動主體。Web3 提供的,是它唯一可用的帳戶系統、支付系統、記錄系統、履約系統——一套能讓它參與市場並獨立運作的基礎設施。

如果說 Web2 是爲「人」設計的系統,那 Web3 的結構特性,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人類用戶準備的,而是爲另一類智能協作者做的預演。

左手 Web3,右手 AI,跑得不是熱點疊加,而是一套剛剛好接住對方的系統邏輯。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 Web3.0。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