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KRIS

InfoFi 的悖论:一场集体自欺
在当下的 InfoFi 赛道里,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
用算法去检测、去限制,判断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 AI 写的。
他们把这当作“秩序的防火墙”,相信只要守住这一关,就能保护所谓的“人类独特性”。
但问题是,这样的努力,本质上是一场集体自欺。
1. 限制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机制
算法检测看似是约束,但实际上是对 AI 的反向教育。
平台盯着什么,AI 就学会掩盖什么。算法挑剔什么,AI 就学会伪装什么。
当检测要求更复杂时,AI 的写作就会更像人。
更自然的语气,更微妙的情绪,更具人类逻辑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所谓的“限制”,其实是在帮 AI 完成拟人化的迭代升级。
这就是第一个悖论:
越想限制 AI,就越在加速 AI 的进化。
2. 创作者的被动博弈
在 InfoFi 的逻辑里,流量和速度决定生存。
如果有人拒绝使用 AI,他在效率上就被淘汰。
而一旦使用 AI,他就必须学会“绕过检测”。
这意味着,平台设计的限制,反而变成了创作者的必修课。他们不得不学习更精准的提示词,更懂得如何操控 AI 的文风,甚至学会模拟人类的逻辑跳跃与情绪波动,让文章看起来“更人”。
于是出现了第二个悖论:
限制不是让人类回归写作,而是把人类训练成 AI 驯兽师。
3. 人与 AI 的边界被消解
当所有创作者都卷进这场博弈,边界开始模糊:
人类写作与 AI 写
在当下的 InfoFi 赛道里,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做同一件事:
用算法去检测、去限制,判断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 AI 写的。
他们把这当作“秩序的防火墙”,相信只要守住这一关,就能保护所谓的“人类独特性”。
但问题是,这样的努力,本质上是一场集体自欺。
1. 限制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机制
算法检测看似是约束,但实际上是对 AI 的反向教育。
平台盯着什么,AI 就学会掩盖什么。算法挑剔什么,AI 就学会伪装什么。
当检测要求更复杂时,AI 的写作就会更像人。
更自然的语气,更微妙的情绪,更具人类逻辑的不完美。一次又一次,所谓的“限制”,其实是在帮 AI 完成拟人化的迭代升级。
这就是第一个悖论:
越想限制 AI,就越在加速 AI 的进化。
2. 创作者的被动博弈
在 InfoFi 的逻辑里,流量和速度决定生存。
如果有人拒绝使用 AI,他在效率上就被淘汰。
而一旦使用 AI,他就必须学会“绕过检测”。
这意味着,平台设计的限制,反而变成了创作者的必修课。他们不得不学习更精准的提示词,更懂得如何操控 AI 的文风,甚至学会模拟人类的逻辑跳跃与情绪波动,让文章看起来“更人”。
于是出现了第二个悖论:
限制不是让人类回归写作,而是把人类训练成 AI 驯兽师。
3. 人与 AI 的边界被消解
当所有创作者都卷进这场博弈,边界开始模糊:
人类写作与 AI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