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C能否冲上11万?#
比特幣突破107,000美元,目前報價105,000美元,距離歷史高點109,580萬美元僅一步之遙。你覺得比特幣能否刷新歷史新高,衝擊11萬美元?請分享你的分析和預測!
🔵 #AI 代理板块市值回升#
據CoinGecko數據,AI代理板塊總市值回升至68.62億美元,過去24小時漲幅1.2%。其中,VIRTUAL大漲18.5%,AI16Z漲7.1%。你看好哪些AI代幣?如何布局你的持倉策略?來聊聊你的看法!
使用以上推薦話題發帖,發布你的觀點與交易策略,每日發帖即可賺取社區成長值!
📌 每日發帖可獲得 100 成長值,解鎖專屬福利:評論高亮、動態裝飾、月度成長值抽獎等多重權益!
🎁 月度抽獎獎品包括 MacBook Air、精美週邊、熱門代幣等超值好禮!
立即發帖 👉 https://www.gate.io/post
更多成長值任務,請更新 App 至最新版,並在【動態】頭像旁點擊成長值圖標查看。
CZ 內涵對線 dingaling,網友在線站隊 PK
撰文:深潮 TechFlow
歡迎來到五一小長假後的第一天,加密市場仍然不缺喫瓜和熱點。
五一期間,新代幣發射臺 Boop.fun 的原生代幣 $BOOP 顯然是表現最靚的仔之一,市值一度突破5億美金。而隨着昨天 Binance Alpha 上線 $BOOP,社區對於該代幣的關注變得更加強烈。
但在新幣上線的熱潮中,CZ 的一則“內涵帖”,迅速引發了社區圍繞 Boop.fun 創始人 dingaling 的討論。
5 月 5 日,CZ 在 X 上回帖暗示,某前員工因“老鼠倉”(內幕交易)被開除,還聲稱自己曾是“幣安 CXO”,而幣安壓根沒這職位。
雖然 CZ 強調請勿對號入座,但在其回復的原帖中,“有個創始人最近在Solana上發個平台項目說要顛覆Meme玩法”的描述其實非常直白。
如果你最近還在觀察市場熱點,那麼稍微聯想一下就能知道這其實是在指代 Boop.fun 以及 dingaling。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dingaling 的個人簡介(25萬關注)上,除了標明自己是 Pancakeswap 的創始人外,確實有個前幣安 "CRO"的頭銜,再結合 CZ 說的幣安從來沒有某 CXO 的頭銜,讓暗指落到了實處。
當事實存在聯系時,言語上的請勿對號入座,則更像一種保護色和疊甲;雖然雙方沒有直接對線,但含沙射影中社區已經炸開了鍋。
如果你在調研加密社媒情緒網站上搜索 dingaling,會發現外網關於他的主題討論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衆多老哥都在圍繞這件事激情辯論。
這些討論中,除了因爲多少帶點 Boop 倉位導致屁股決定腦袋的辯護,更有信息價值的,則關於 dingaling 的過去和 boop 未來的發展。
模糊的 CRO,真實的 NFT 鑽石手
Dingaling 到底是誰?
CRO 這個頭銜比較模糊,有人猜是 Chief Risk Officer(首席風險官),有人說是 Chief Revenue Officer(首席收入官),還有 Chief Research Officer(首席研究官)。
Dingaling 自己似乎也沒有回應 CRO 的縮寫到底指向了什麼,隨着 CZ 內涵貼的發出,也有網友戲稱這個 CRO 指向了 Chief Rat Officer (首席老鼠官,暗指因涉及老鼠倉被開除)。
但玩笑歸玩笑,職位頭銜的模糊中仍能看到一些往日的蛛絲馬跡。
加密博主 NFT Ethics 披露,早年 dingaling 的推特名叫做 @DinghuaXiao,看起來與其全名對應。雖然他與 Binance 的大部分關聯已從網路上刪除,但一些社區網友的截圖顯示,你當時可以直接在 Telegram 上與其對話,讓他來幫助你處理關於使用 Binance 所遇到的問題。
這更像是一個客訴回復或客戶關係處理的角色。
而在直面客戶的表層外,NFT Ethics 指出 dingaling 與幣安更不爲人知的關聯在於,他曾是幣安離岸實體(Bermuda)中的負責人之一,並留有關於該公司網站的截圖(網站現在或已下架),其中顯示 CZ 和 Ding Hua Xiao 共同位列其中。
此外,更多信息顯示 Ding Hua Xiao 還是 Binance 與 FTX 的合資公司 West Realm Shires Inc 的成員之一,而該公司是 FTX 的一個關鍵實體,控制了 FTX 在美國的運營(即 FTX-US)。
文件也顯示了 SBF、CZ 和他共同佔股的比例,其中 Ding 佔5.33%;雖然比例不高,但也足見其與 FTX 的核心團隊和 CZ 的關係。
NFT Ethics 爆料的大部分內容都於22年放出,內容的存續和有效性已經不可考,Ding 在 Binance 身居何職無法準確判斷,僅能從這些匯總的信息中管中窺豹。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Dingaling 肯定不是普通員工那麼簡單。
盡管名頭是模糊的,但 Dingaling 在加密市場中的行爲是有跡可循的,這也是社區爲什麼熱烈討論他的原因:
NFT 圈子裏的 OG 玩家,知名鑽石手。
他被認爲是最成功的“NFT 投資者”之一,早年持有 113 個 Bored Ape Yacht Club(BAYC)、70+ Azuki NFT,累計獲得了140萬個 Ape 空投,時價超千萬美元。
此外他還是 CryptoKitties 的早期投資者,也是 NBA Top Shots 的最大投資者之一。
社區之所以稱他爲“NFT OG”和“鑽石手”,因其很少短時間“pump-and-dump”(拉盤砸盤),而是習慣於掃地板的玩法,大量買進地板價 NFT 並長期持有。
在 NFT 流行的那個版本中,經常有玩家將 dingaling 是否買進了當作一個 NFT是否藍籌優質的標準,而掃地板的玩法也很容易拉高 NFT 價格,讓其他持有同款 NFT 的玩家受益,因此也贏得社區的廣泛信任。
LooksRare 翻車之鑑,Boop 能行麼
作爲 NFT 交易者,dingaling 無疑是成功的,甚至稱得上大佬;但在投產品或是做產品方面,其戰績就不那麼耀眼了。
2022 年,dingaling 以顧問和投資人身分高調入場 LooksRare。彼時 NFT 領域 Opensea 穩居霸主地位,而 LooksRare 的目標則是顛覆這一 NFT 市場的龍頭,在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同期,LooksRare 推出 $LOOKS 獎勵機制,激勵用戶交易,初期交易量一度逼近 OpenSea。但好景不長,隨着市場整體行情的走弱,以及市面上大量 wash trading (自買自賣)等現象的存在,NFT 大盤走崩,LooksRare 也沒能做起來。
從幣價上來看,$LOOKS 歷史最高7美金左右,此時價格則爲0.01左右,可以說是已經歸零,屬於時代的眼淚系列。
而歷史的韻律又如此的相似,這一輪週期裏 Pump.fun 出盡風頭,市場上也出現了一批挑戰者和創新者,試圖將其從王位上拽下來; Boop.fun 則是其中之一。
又是相似的發射機制,再加一點稍顯不同的獎勵機制,這是否會復刻 Looksrare 挑戰 Opensea 的劇本?
Dune 上關於 Boop.fun 的數據面板顯示,平台上線的5天內,每日發射的代幣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截止發稿前一天,Boop 上日發射代幣已從開局的1萬個滑落到1-2000個,同時活躍地址數也出現了每日遞減式的下滑。
在流動性不足和 PVP 嚴重的市場環境下,Boop.fun 是否可行仍有待觀察。
社區發酵,蚍蜉撼樹
Boop.fun 的未來確實沒人知道,但此刻已經有人爲 dingaling 鳴不平,將矛頭指向 CZ。
Ethos Network 上,一位僅 215 粉的小用戶 @chadstrdaumus0發起了一場“削減”提案,試圖用去中心化治理的方式懲罰 CZ 關於 Boop 的 FUD。
這裏的機制是,Ethos Network 是一個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旨在爲加密經濟打造信譽系統。用戶通過質押以太坊生成信譽分,可對他人進行評審(正面或負面),或發起“削減”(Slash)提案,懲罰不良行爲,如散布 FUD 或欺詐。削減需社區投票通過,若成功,被削減者的質押資產可能被沒收,信譽分受損。
@chadstrdaumus0 的提案直指 CZ,理由是其“內涵帖”對 Boop 和 dingaling 構成不實指控,損害項目前景。
這很 Web3,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邏輯和判斷,來挑戰其他人的言論,哪怕對方是CZ。
但目前參與該討論和評論的人並不多,同時也有人指出這種指控需要有明確的依據才能成立,攻擊者需要拿出非常明確、細節的證據,比如這個 CRO 職位究竟是否存在,dingaling 究竟是否擔任過CRO 等直接信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用只言片語就給 CZ 定了"莫須有"的罪名。
不過,對於提案者來說,重要的或許並不是真相,而是倉位。
企業品牌 VS 加密OG信譽
回過頭來再看,CZ 的虛空對線就差指名道姓,而 dingaling 也尚未下掉自己前幣安 CRO 的名頭,兩者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CZ 的“內涵帖”看似隨意,深想一層或許是利益相關的切割。
dingaling 如果自稱“前幣安 CRO”,尤其 Boop 在 Binance Alpha 上線後,如果面臨價格崩盤或者任何負面關聯的事件,都可能傷及幣安的公信力,會讓市場覺得這裏面是否有利益輸送和所謂的老鼠倉。
幣安作爲全球最大交易所,曾因監管壓力(2022 年美國調查)飽受爭議,CZ 對品牌形象的敏感不言而喻。
而 dingaling 除非看不到 CZ的言論和相關熱點討論,否則直到現在自己的個人簡介也沒改,或許已經表達出一種態度。
雖然沒有主動借“CXO”名頭爲 Boop 造勢,但所有明面上公開的信息,包括 NFT OG 的過往甚至這個模糊的CRO職位,都可以算作是聲譽的一種,沉默的利用聲譽爲新項目背書,讓 Boop 走的更遠,也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我們無從知曉背後的私人恩怨,但可以肯定的是:
沒有毫無由頭的表達,加密市場裏的每一個聲音,都是在爲自己覺得值當的利益而辯護。